考研名词解释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考研名词答案,考研名词解释,考研名词合集为大家答疑解惑,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一般写什么,名词解释怎么答题,名词解释怎么答?名词解释的答题规范

如何试看考研资料,考研资料为电子版置顶

qq363322014考研分享4周前 (10-21)
如何试看考研资料,考研资料为电子版
如何试看考研资料,考研资料为电子版,1, 打开网页https://kaoyan.docin.com/pdfreader/web/#/book/documents?type=12, 手机号短信登录后试看3,在页面上方,--查资料(搜索) 写上你要找的学校和代码或专业名称....

免费下载:2023年考研答题卡(政治、英语12、数学、专业课).pdf置顶

qq363322014收集考研2周前 (11-02)
免费下载:2023年考研答题卡(政治、英语12、数学、专业课).pdf
考研是一场信息战。信息闭塞最致命,考研不仅要埋头苦学,也是一场信息战,掌握了信息,考研才能得心应手。2023年考研答题卡政治英语12数学专业课,的PDF文件,请点下面的下载.下载地址:2023年考研答题卡(政治、英语12、数学、专业课).pdf☛点击此处☚获取今年最新考研资料备份...

“四个意识”指的是什么?

“四个意识”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四个意识”答:“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早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广东财大2022年考研考过这一题]摘自: 马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供考生们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左传》指的是什么?

《左传》指的是什么?
《左传》指的是什么?答:《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教材更多相关的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  请点击这里获取....

“春秋三传”指的是什么?

“春秋三传”指的是什么?
“春秋三传”[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春秋左氏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内容丰富;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征引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教材更多相关的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  请点击这里获取.大家还在搜春秋三传分别是什么春秋三传先后顺序春秋典籍春秋三传包括哪些春秋三传既念简介春秋三传和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是指哪三部菩作...

《尚书》指的是什么?

《尚书》指的是什么?
《尚书》指的是什么?答:《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考研答案]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教材更多相关的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  请点击这里获取.大家还在搜《尚书》是什么朝代的《尚书》的主要内容尚书中的100句精华尚书最出名的一句话尚书名句100句和翻译尚书版本推荐...

《七月》指的是什么?

《七月》指的是什么?
答:《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名篇,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诗。全诗共分八章,每章各11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七月》全诗语言朴实无华,采用铺叙的手法写成,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其主要内容是描写我国上古时代农民受到剥削压迫的情况,他们终年辛勤劳动,而绝大部分的劳动是为“公”的,最好的生产果实都被统治者占去,自己却得不到温饱,过着悲惨的生活。[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教材更多相关的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  请点击这里获取.相关搜索七月简介 七月诗歌鉴赏诗经七月思想内容分析 七月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始六义 指的是什么?

四始六义 指的是什么?
四始六义答:“四始”是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篇的诗,分别是《关雎》《文王》《鹿鸣》《清庙》。“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作“六义”。“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分的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具体内容众说纷纭,其中,朱熹之说较为人们所接受。[复旦大学2013年研]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教材更多相关的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  请点击这里获取.大家还在搜四始六义指的是什么简述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六义与六艺的区别六义分别是哪六义四史指的是哪四史四始六义名词解释诗经六义指的是什么...

诗有六义 指的是什么?

诗有六义 指的是什么?
诗有六义相关试题:Ⅰ.风雅颂[首都师范大学2018年研]Ⅱ.赋比兴[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研;华中科技大学2023年研;四川师范大学2023年研]答: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打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北京大学2022年研;复旦大学2022年研;南开大学2022、2011年研]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教材更多相关的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  请点击这里获取.大家还在搜六义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诗之"六义“是指诗六义说名词解释六诗和六义是一个东西吗诗有六义的内涵及意义诗经六艺还是六义诗经六义及其含义诗有六义指的是什么...

高唐神女指的是什么?

高唐神女指的是什么?
答:高唐神女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女性形象。高唐神女的故事由《山海经·中次七经》所记炎帝死为草事演变而来。宋玉以丰美奇诡的神话为源头,在《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塑造了一位光耀千古的女神,实为寓言托兴。作品既从写男女之情出发,又不越过礼教的界限,宋玉真正领会了《诗经》作者“有益风化”的精髓。2000多年来,它以浓郁浪漫的色彩、似真似幻的情节、美丽多情的形象,成为我国古代诗赋中长盛不衰的文学母题。[中山大学2011年研]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教材更多相关的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  请点击这里获取....

神话指的是什么?

神话指的是什么?
神话答: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神话主要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段,有故事情节的不多。[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教材更多相关的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  请点击这里获取....

三古七段指的是什么?

三古七段指的是什么?
三古七段答:三古七段是中国文学史的一种断代方法。它将中国文学史分为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①上古期包括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为先秦,第二段为秦汉;②中古期包括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为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为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为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③近古期包括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为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为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教材更多相关的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  请点击这里获取....